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连崛起12年:三教授与官助民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 02:14  第一财经日报

  宋蕾

  编者按:

  产业格局多元化,应该成为一个大国的战略大计,除了“中国制造”之外,我们应该有更多产业树立品牌,走出国门。

  今年2月,国务院采纳了商务部提出的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在全国确立了20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推动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作为产业格局多元化的又一步。

  近期,CBN记者陆续走访了其中9座城市,探究该政策初步实施的效果和该行业在中国发展的未来,寻找催生中国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办公室”的内生性力量。

  

  大连的“软件和外包产业带”位于大连市旅顺南路。这条绵延在黄海之滨、通往旅顺30公里长的大道两侧是大连最美丽的地带之一:一侧是海天相连,一侧是零星分布的数十座起伏山坡,风光旖旎。

  大连市政府在这里规划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带,从东向西沿海岸线推进已十数年。规划中的七大产业园区由山坡形成的地貌自然分割成块,其中各类风格迥异的企业建筑群,或嵌在山势之间,或伫立海边,整体规划带总计将覆盖156平方公里之广。

  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在介绍此地规划时,对CBN记者感叹说,这块土地是大连市政府拿出的最好资源!

  “三教授”执掌

  大连软件业发展十二年,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决心”。除了依山傍海的美景,每个分管“软件与外包”的政府官员也是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大连当地有“三教授”推动软件外包业发展的说法。

  他们是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副市长戴玉林和大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栾庆伟,三位都是教授出身的学者型官员,从1998年起负责城市软件产业整体提升至今。。

  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是时任大连市市长的薄熙来,大连发展软件业,缘起于时任市长薄熙来在会见泰国客人之时,外宾提出了发展软件业的建议。由于软件业的环保特征,与薄熙来打造“美丽大连”的设想契合,因此他很快拨出10万元让大连理工大学和市计划委做项目论证。

  此后,薄熙来批准了“发展大连软件园”的设想。当时夏德仁恰巧从东北财经大学校长任上调任大连市副市长,就负责落实“软件园”发展。只是没有人会想到,这一“落实”就“落实”了11年。

  最初,大连的企业规模都很小,去日本找客户,根本没有人理睬。夏德仁当时以政府出面,亲自数次领企业去日本招商。“大连市政府别人总还是尊重的,起码会出一个经理和你见个面。就这样把单子一个一个拉过来。”戴玉林向CBN回忆说。

  订单是有了,但是让企业集群发展的软件园需要大笔投资,政府不能承担高风险。园区规划曾一度被搁置,此后大连房地产民营企业亿达集团听闻政府的设想之后决心进入。

  和大连的这批“教授”官员一样,亿达总裁孙荫环也是一个具备理想色彩的人,在产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敢于冒投资风险去尝试,在旅顺南路上建了第一个软件园。园区有关负责人对CBN说,当时公司考虑不想单纯地做传统房产,想和其他产业结合,就寻找到了“软件”和“服务外包”这个点。

  “这些充满理想的人恰恰在这个时间点被聚到了一起。”另一座“外包”城市的官员对CBN评价到,这也许是其他城市羡慕却不可复制的条件。

  跨过低价竞争

  十多年之后,“软件”和“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公众认知度和认可度已大不相同,各地政府都开始意识到国际产业升级的趋势,纷纷建立软件园,也使大连一时遭遇到了“低价竞争”的尴尬。

  “有些城市免去3年房租亏本招商,拿政府的钱投一个无底洞。”一位当地园区负责人直言。

  在很多城市近年推动“服务外包”采用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策略之时,大连始终是依托房地产企业用市场化手段开发。目前,在旅顺南路七大园区规划中,大连市政府合作的地产公司除本地的亿达集团之外,还有业内颇有实力的新加坡腾飞集团和我国香港瑞安集团。

  “房地产商不可能不收房租招商!”大连信息产业局局长江庆瑜在接受包括CBN在内的记者采访时对此十分关注。他表示,腾飞和瑞安都向他提过这个问题,这也是目前摆在大连面前的比较棘手的困扰,有些成长型的小企业因此流失到了其他城市。

  但大连并不想放弃“官助民办”的模式。“这些年来,我们已经摸索出了和企业合作的路子,知道企业和政府各自的界限在哪里。”栾庆伟告诉CBN。

  栾庆伟是大连当年引入英特尔芯片厂的主要功臣,他在言谈间十分强调这种模式可以催生的效率,如果仅仅是政府主导,回报率将难以掌控。

  “现在我们可以合作的对象越来越多,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栾庆伟对CBN说,他要考虑的是政府如何满足入驻企业和员工的需要。

  大连市政府选择的合作伙伴之一香港瑞安集团即将投资300亿元开发一个靠海园区。以“上海新天地”项目闻名的瑞安不仅仅吸纳软件企业,更可能全面打造都市时尚生活、休闲娱乐等商圈。

  戴玉林说,这将满足生活在这里的“软件”和“外包”从业人员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些“软实力”吸引着国际软件巨头和世界500强“外包”业务部门的入驻,也和大连国际级软件城市的未来相匹配。

  大连的“外包”以接日本订单起家,但若是提升国际影响力,除了软环境,招商仍旧是硬指标。摆在大连面前的新挑战是开拓欧美业务。戴玉林现在还像当年夏德仁一样,经常去日本招商。他告诉CBN,他摸索的办法是说服欧美企业入驻大连,还得从日本着手。

  “像戴尔、埃森哲,当初都没去美国,是直接从日本挖来的。”这些在日开展业务的欧美公司在日本市场的口碑中熟悉了大连的产业开发环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